新闻动态
- 发布日期:2025-04-16 08:08 点击次数:101
在体检报告中看到 “胆囊结石” 几个字时,许多人都会陷入纠结:这长了结石的胆囊,到底是切了一了百了,还是努力保守治疗保留它?今天,我们邀请到成都普济中医杨成平主任,为大家深度剖析这个难题。
胆囊结石在现代人群中并不罕见,快节奏生活、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都可能促使结石在胆囊内悄然 “生根发芽”。当结石初现时,有的人毫无症状,在体检中偶然发现;有的人则会被右上腹的疼痛折磨,甚至伴有恶心、呕吐。一旦确诊,患者就会被 “切还是不切” 的问题所困扰。切胆囊,担心影响消化功能,毕竟胆囊在胆汁储存和排泄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切,又害怕结石持续发展引发更严重的后果。那究竟该如何抉择?
一、结石大小与数量的考量结石大小和数量是决定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之一。较小的结石,如直径小于 1 厘米,且数量较少,若患者无明显症状,可在密切观察下采取保守治疗。这类结石有可能长期 “安静” 地待在胆囊内,不引发严重问题。但如果结石较大,超过 2 厘米,或者数量众多,填满胆囊,它们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大结石不仅容易堵塞胆囊管,引发胆绞痛,还会反复刺激胆囊壁,增加胆囊炎症、穿孔甚至癌变的风险。此时,切除胆囊往往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展开剩余64%二、症状表现与发作频率症状及发作频率也是重要参考。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在定期复查确保结石无变化的情况下,可暂时不手术。然而,一旦出现反复右上腹疼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且发作频繁,比如一个月内发作多次,就表明胆囊功能受到严重影响。频繁发作的疼痛不仅降低生活质量,还提示胆囊可能处于持续炎症状态,这种炎症长期刺激,胆囊壁会逐渐增厚、纤维化,大大增加后续治疗难度,手术切除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三、患者自身身体状况患者的身体状况同样不容忽视。对于年轻、身体素质良好,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在结石符合手术指征时,切除胆囊后恢复相对较快,对未来生活影响较小。但如果是年龄较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手术风险会显著增加。此时,医生会综合评估手术利弊,可能优先尝试保守治疗,通过药物缓解症状、控制炎症,同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只有在病情危急,保守治疗无效时,才会考虑手术。
四、胆囊功能评估胆囊功能是否正常,决定了它是否还有保留价值。通过胆囊收缩功能检查等手段,若发现胆囊功能良好,即便有结石,也可尝试保胆取石手术。但这种手术有严格适应症,且术后结石复发风险相对较高。若胆囊因长期受结石刺激,功能严重受损,如胆囊壁明显增厚、萎缩,基本丧失储存和排泄胆汁功能,保留这样的胆囊意义不大,切除胆囊能避免其成为身体的 “隐患”。
长了结石的胆囊切还是不切,没有绝对的答案,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日常生活中,预防胆囊结石至关重要,规律三餐、减少高油脂食物摄入、适当运动等,都有助于降低结石发生率。已确诊胆囊结石的患者,应积极与医生沟通,详细告知自身情况,在医生专业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无论是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切除,目的都是维护身体健康。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最大程度减少胆囊结石对生活和健康的不良影响,让我们的身体保持良好状态。
免责声明: 文章中所展示的图片均为人工智能生成。若这些图片存在版权问题或不适用于商业用途,我们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一经指出,将立即删除相关图片,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发布于:四川省